
期刊简介
《农垦医学》(双月刊)创刊于1979年,是石河子大学主办的学术性刊物。主要内容有:基础医学、临床医学、预防医学、药学、口腔医学、中医学、护理、初级卫生保健、卫生事业管理、文献综述、新技术新方法讨论、专题讲座、短篇报道、临床病例讨论等,主要反映全国医药卫生系统教学、科研、医疗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和进展。读者对象为:医疗卫生单位、高等医学学校、科研单位等医药卫生界相关企、事业单位的医学相关专业人员及管理人员等。本刊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主管,石河子大学主办的综合性医学学术刊物。
医改新风向:医生收入或达公务员两倍以上
时间:2025-10-14 17:55:32
备受瞩目的三明医改已推行多年,据国家卫健委公布的信息,这一模式将在未来数年内实现全国推广。对于医生群体而言,医改背后复杂的逻辑尚需时间慢慢体会,但医改对收入产生的直接影响,无疑是他们无法回避的核心问题。
近日,中国卫生杂志刊发了一篇题为《三明医改“调价”远期影响几何》的文章。该文以三明市156家各级医疗卫生机构为样本,基于详实的数据,深入剖析了三明市第11次医疗服务价格调整对不同级别医疗卫生机构产生的影响,并围绕相关问题展开了深入探讨。
其中,涉及医生年薪的内容在医疗圈引发了刷屏效应,吸引了全国医生的广泛关注。
文中明确提出,从培养成本、工作强度和职业风险这三个关键维度考量,建议公立医院医生的收入(年薪)应当达到公立学校教师年薪的1.5倍、政府公务员年薪的2倍以上,以此体现医生的培养成本、所承担的职业风险以及应有的社会尊严。
这并非只是空泛的“口号建议”,文中还详细阐述了具体的解决办法。即若同年同地同级公立医院医生的收入低于教师和公务员,就需要从医院总收入和分配制度这两个方面深入查找原因。
倘若是因为医院总收入不足,那么就需要从地区人口、医疗事业规划、医院定位、床位数量、服务内容、服务成本以及财政预算与医保支付等多个层面进行全面分析,找出导致收入失衡的原因并加以改进,从而推动政府治理能力的现代化。
“医师公”的收入问题向来是社会关注的热门话题,笔者尝试以三明医改为背景,深入分析上述收入划定的内在逻辑,以及对医疗行业可能产生的后续影响。
医生应否拿高薪:多维考量下的肯定答案
首先探讨第一个问题:医生应不应该拿高薪?
若让医生自己来回答这个问题,答案显然是不言而喻的。文章的观点也明确指出,医生的年薪应当高于教师和公务员,并详细阐述了培养成本、工作强度和职业风险这三大衡量维度。
目前,三明医改的“541”薪酬分配制已在多地落地实施。该制度原则上规定医(含医技)、护(含药)、管的薪酬总额占比为5:4:1。这一制度本身就是对上述三大维度的尊重,也从制度层面回应了部分地区、医院中“行政收入高于临床”的争议。
具体到临床层面,不同科室、不同分工的情况具有明显的特殊性。在过去“药械养医”的时代,不同科室之间的收入差距甚至达到了极为悬殊的程度,而这本质上是不公平的。
北京此前发布相关文件,不断完善医院内部绩效考核和分配机制,向儿科、传染病、检验等学科以及紧缺岗位和高层次人才倾斜。在北京市推广三明医改经验的分享中,更是明确提出,综合医院儿科医务人员的薪酬原则上不低于本单位平均水平的1.2倍。
简而言之,医生理应获得高薪,但谁应该拿得更高、高多少,需要有合理的判断指标。从医生群体的反馈来看,他们对“培养成本、工作强度、职业风险”这三大维度的公平性普遍表示认可。
钱从何来:拨开迷雾寻根源
第二个问题:高薪所需资金从哪里来?
高薪无疑是所有人都期望看到的结果,但资金来源是必须直面的问题。
随着药耗集采的推进、医保监管的趋严等改革举措的实施,部分医生的收入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,一些排斥、反对三明医改的情况也大多基于此原因。然而,所有人都需要明确一个前提,即那些受到影响的收入本质上是灰色的,其对医疗系统造成的损害近年来也是有目共睹的。医生的确应该获得高薪,但这份高薪应该是阳光、干净的。
近年来,医疗服务价格改革明显提速,多批国家立项指南相继落地,医院、科室、医生的收入结构正在经历一场全新的变革。
《三明医改“调价”远期影响几何》一文中提到,2023年,医疗服务收入占比从2013年的32.87%提升至46.07%,医疗服务、药品耗材、检查化验的收入比例约为5:2:3,医药收入结构逐步优化,这充分显示出价格调整对优化医药资源配置的积极影响。三明市的具体做法是调高了手术治疗、诊查类、护理类以及临床治疗类项目的价格,且涉及的项目数量相对较多。
换言之,医院和医生更加回归到“凭手艺赚钱”的职业初心,而不是依靠药耗提成来获取利益。当然,这只是扩大收入来源的一个方面,但对现有资源的整合优化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,也是实现公平分配的前提条件。
对医疗行业的影响:价值重构与生态重塑
最后一个问题:三明医改对医疗行业会产生哪些影响?
“充分的物质激励是提高工作效率的保障”,这句话在历史实践中已被无数次证明。
只有让医生的技术价值得到合理的回报,才能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报考医学专业,为未来的医疗体系储备充足的力量。与此同时,相对统一且具有竞争力的薪酬标准,能够引导医疗人才向经济欠发达地区和偏远地区流动,缩小地区间的医疗水平差距,促进医疗服务的可及性和公平性。
但值得注意的是,天上不会掉馅饼。尽管“反内卷”的精神正在席卷各个行业,但“躺平”依然是影响收入的危险信号。
基于上文提到的三大衡量维度,各科室、各医生之间会逐渐形成一种良性竞争的局面。从财政安全的角度出发,未来的绩效考核体系将更加精细,会将薪酬与工作量、技术难度、医疗质量、患者满意度以及医德医风紧密挂钩,避免出现“养懒人”的情况。
综上,三明医改所推动的“高薪 + 良性竞争”模式,并非简单的“收入调整”,而是对医疗行业价值体系的重构。从长远来看,这种以“技术价值为核心”的改革趋势,将重塑整个医疗行业的生态,为医疗行业的健康发展注入新的活力。